山东现代学院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

山东现代学院

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

 

一、总体要求

(一)指导思想

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教育方针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全面 深化综合改革,推进高质量发展。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“十 大创新 ”“十强产业 ”,紧密对接国家“双一流 ”战略和我省“双高”建设计划,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,分层分类制定学科发展计划。立足优势特色,集聚优质资源,按照重点建设一批、接续培育一 批、扶持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,加强高水平学科建设,逐步形成多学 科相互支撑、协调发展、重点突出、梯次分明的学科发展体系。坚持 改革创新,发挥体制机制优势,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,

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(二)基本原则

高水平学科建设要遵循系统性原则、适应性原则、重点建设原则、突出特色原则、以人为本原则和创新性原则。

1.系统性原则

  将高水平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,协调好各相关部门之间的 关系,形成一致合力,将学科建设放在一个完整、综合的系统中开展, 统筹考虑系统中相互联系、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,从系统的整体性、相关性和有序性,开展高水平学科建设。

2.适应性原则

  根据我省社会政治、经济、科技、文化发展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,紧紧把握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方向,面向经济建设主 战场,确定学科体系、调整学科布局和设置学科方向,同时积极推进 产学研合作,充分发挥学科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。

3.重点建设原则

  实施高水平学科重点建设战略,坚持“有所为、有所不为 ”的原 则,分清先后,按轻重缓急决定投资比重。对学校重点学科、重点方 向、重点带头人、重点基地等给予优先建设和倾斜投入,争取有所突破。通过高水平学科建设,带动全校整体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。

4.突出特色原则

  突出特色是高水平学科建设的策略,学校要高度重视培育特色, 形成自己的优势,做到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,人优我特 ”。形成以护理学、教育学为特色,兼顾医学、工学、管理学协调发展的格局。

5.以人为本原则

  重视以学术带头人、学术骨干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建设,坚持以“学 科队伍为本 ”、“教师为本 ”、“育人为本 ”的理念,围绕学科方向汇聚 学术队伍。通过学科建设造就一批省级乃至国家级教学名师,发挥“雁阵式 ”效应,带动全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。

   6.创新性原则

  要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,特别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,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,提高新兴学科水平,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智力和技术支持;加强创新性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,发挥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。

(三)建设总体目标

  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,结合我校实际,坚持“有所为、有 所不为 ”的原则,科学制定高水平学科建设方案,分清主次、突出特色,分步实施。

  十四五期间,重点建设护理学、教育学两个学科,培育建设医学 技术、中药学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,扶持储备工商管理、机 械工程、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,争取 1-2 个学科进入省级重点学 科行列;至 2030 年,争取 2-3 个学科进入省级高水平学科行列,同 时创造条件,争取申报专业硕士授权单位和授权点,开展研究生教育,打通上升空间和渠道。

二、建设计划

(一)分层次中长期建设计划

  根据《山东省高等院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遴选指标体系》,结合专 业硕士授权单位和授权点申请的基本条件,并遵循“已形成特色和优 势、师资队伍相对较强、在校生数量较多、发展前景良好 ”的四个基本原则,遴选我校分层次高水平学科建设计划:

1.重点建设学科:护理学、教育学;

2.培育建设学科:医学技术、中药学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;

3.扶持储备学科:机械工程、工商管理、电子科学与技术。

 

(二)分层次中长期建设目标

1.重点建设学科

  到 2025 年,重点建设的 2 个学科争取达到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申请的基本条件,有数量要求的指标任务须达到 100%;到 2030 年, 1-2 个学科达到山东省高水平学科申报条件,并力争申报成功。通过高水平学科建设,带动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。

2.培育建设学科

  到 2025 年,有 1 个培育学科达到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的基 本条件,有数量要求的指标任务须达到 100%;到 2030 年,有 2 个培 育学科达到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的基本条件,有数量要求的指标 任务须达到 100%,并有 1 个培育学科达到山东省高水平学科申报条件,并力争申报成功。

3.扶持储备学科

  到 2025 年,有 1-2 个扶持储备学科进入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梯队; 2030 年,有 1-2 个扶持储备学科达到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的基本条件。

三、重点建设任务

(一)高素质人才培养

  树立“ 以学生为中心 ”的办学理念,突出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的协 调发展,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体系,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需 要为导向,加快建设新工科、新医科、新文科,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适时调整教学课程与课程内容,以学科建设为核心,推进学科专业综合改革,深化创新创业教育,明晰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服务面向, 明确各学科在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等各领域的培养规格,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。

(二)一流专业与课程

1.一流专业建设

  通过实施现有 4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,合理优化资源 配置,积极引导各学科专业明确定位、强化特色、提升质量,结合学 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,通过 5-8 年的时间,建 1-2 个国家级一流 专业、5-8 个省级一流专业和若干个校级一流专业,形成国家、省、校三个层次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。

2.一流课程建设

  完善一流课程建设体系,将所有课程归并为通识教育、专业教育、 实践教学三大平台,加强文理交叉、理工渗透、艺工结合,注重科学 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,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育教学改革。

3.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

  深入挖掘学科专业各门课程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,推进课程 思政教育教学改革,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,强化 思想政治和价值引领功能,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。

   4.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

  开展多类型、多样化、阶梯式课程建设。以岗位胜任力培养为导向,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,强化学情分析,创新教学模式,积极开 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,注重学生知识、能力、素质目标的达成,注 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、系统性和先进性,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、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对应。

(三)高水平师资队伍

  围绕高水平学科建设目标,深化人才发展体制、机制改革,集聚 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精神、品德高尚的领军人才,并以领军 人才为核心,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,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素质 过硬,知识、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,学历和职称较高,教学效果及科 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。培育 8-10 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 选;组建 6-8 个研究方向明确、人员稳定、竞争力强的高水平学术团 队;选拔 20 名左右 40 岁以下青年科研创新带头人,设立专项资金给与重点扶持,使其快速成长。

  在此基础上,争取建成 2-3 个省级重点学科优秀科研创新团队, 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 1 名、省级教学名师 2-3 名,形成一支以学科带 头人为龙头、以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,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梯队。

(四)重大(重点)项目与成果

1.学位建设

今后 5-8 年,学校的学位将继续坚持以学士学位教育为主,并积极创造条件,争取申报成功专业硕士授权单位和授权点。

2.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

  加强课程建设,建设以模块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,全校实行模块 化教学改革的专业比例要占到专业总数的 80%以上;在学分制改革方 面,要体现以“学生为中心 ”的办学理念,贯彻因材施教原则,建立 竞争与激励机制,积极实施学分制和主辅修制改革。争取申报建设国 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1 个,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2 个,获批教育部教改研究项目 20-30 项,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-2 项,省级教学成果奖 3-5 项;在教材建设方面,出版一批能反映我校学术水平、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教材。

3.优化分层别类的学科建设

  面向新兴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,建设 6-8 个与主管部门或 知名企业紧密合作、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省内优势学科。取得一批以 发明专利、现实问题、解决方案、产学研合作项目及适应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标志的建设成果。

(1)重点学科建设

  每个重点学科教授不少于 3 人,博士不少于 6 人;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专家、全国优秀教师、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山东省教 学名师、山东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2 人;兼职博士生导师、硕士生导师4 人;兼职省级学术组织会长、副会长、秘书长等 2 人。

  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 项,国务院各 部门项目 1-2 项,省级重大、重点和一般项目 3-5 项,科研到账经费 达到 200 万元以上;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 20 篇以上,其中SCI、EI、ISTP 收录 10 篇以上;出版学术著作及译著 10 部以上;获发明专利 3-5 项;获评省厅级奖 2-3 项。

(2)培育学科建设

  每个学科教授不少于 2 人,博士不少于 4 人;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专家、全国优秀教师、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山东省教学名 师、山东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1 人;兼职硕士生导师 3 人;兼职省级学术组织会长、副会长、秘书长等 1 人。

  获批省级重大、重点和一般项目 2-3 项,科研到账经费达到 150 万元以上;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 15 篇以上,其中 SCI、EI、 ISTP 收录 8 篇以上;出版学术著作及译著 8 部以上;获发明专利 2-3项;获评省厅级奖 1-2 项。

(3)储备学科建设

  学科成员中教授不少于 1 人,博士不少于 2 人;兼职硕士生导师 2 人以上。获批省厅市级项目 3-5 项,科研到账总经费达到 50 万元以上;发表权威期刊学术论文 10 篇以上。

(4)实验室、实习基地建设

  建立健全“政府为主导,学校为基础,行业企业为载体 ”的合作 育人机制,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。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,保证 每年投资 1000 万元用于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,建设校级示范 实验中心 4-6 个,获批省级示范中心 2-4 个,新建 3-5 省内同类院 校一流实验室、研发基地;围绕地方经济建设,与企业共建嵌入式实验室 10-15 个。二是校企合作共建一批实习实训基地。

(五)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

  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,为更好地促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:

1.做好顶层设计、突出特色重点。

紧紧围绕重点面向护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特色定位,积极构建 “重大引领、重点支撑、面上服务、广泛参 ”的“立体生态化 ”教学科研平台体系。

   2.坚持建设引领、促进协调发展。

  围绕高水平学科建设任务建成 5-8 个教科研平台,并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工作中的作用,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。

3.深化校企合作,共建现代产业学院。

  以校级高水平学科为平台,与相关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,实现 “五个共同 ”: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、共同开发应用型课程、共同 承担教学任务、共同投资建设实验室、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。紧密合作,共育应用型人才。

   4.创造条件, 自建或共建附属医院。

  根据涉医学科的特点和需要,创造条件,集聚资源,自建一所附属医院,或者与地方医院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,共建附属医院。

  5.改革体制机制、激发创新活力。

  构建全新的平台和基地建设运营管理体制、机制,优化资源配置、完善运营服务。

(六)高质量社会服务

  一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,紧密结合国家及山东省、济南市重大科技项目,汇聚学科力量,协同攻关;同时,发挥学校的优势科研队伍与相关企业行业联合申报省级重大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,力争获得突破。

  二是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培训、技术研发、技术咨询、 技术成果转化,全面深入推进社会服务工作,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。

  三是依托重点学科建设,聚焦重点领域和新兴交叉学科方向,多 出、快出高水平研究成果,并选择成熟的成果,加速向企业行业转化, 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。适宜在人才培养中采纳应用的成果,也要尽快在更新教学内容、改变教学方式中发挥作用,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
四、保障措施

(一)强化组织领导

1.领导小组

  成立以院长、党委书记为组长,常务院长为副组长,有关校领导、 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,加强组织和领导,统筹解决高水平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,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完成。

2.专项工作组

  成立以高素质人才培养、一流专业和课程、高水平师资队伍、重 大重点项目和成果、高水平教科研平台、高质量社会服务 6 个专项工作组,并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。领导小组下设设立高水平学科建设办公室,设在教务处,由处长

兼任办公室主任,负责日常管理工作。

(二)提供经费支持

  多渠道筹措经费,分层次扶持高水平学科建设:每个重点建设学 科投入 500 万元,每个培育建设学科投入 300 万元,每个储备学科投 200 万元。

  各高水平学科建设经费使用计划一经审批下达,应严格执行,一 般不作调整。各学科应确保建设年度经费计划按期完成,如有特殊情 况未完成计划,剩余部分经费经批准后,结转下年使用,不得挪作他用。

(三)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

  学校对高水平建设学科进行年度评估,每年底进行一次,由教务 处组织实施。考核评估前,各层次高水平学科应如实填报《高水平建 设学科考核评估申报表》,撰写自评报告,二级学科带头人写出个人 工作总结,并按要求整理支撑材料。对于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学科点进 行奖励,对学科带头人、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给予精神和物质 奖励。对于未能按期完成目标任务的学科点冻结建设经费甚至撤消资格,对其学科带头人给予通报批评。

  根据重点工作,建立任务清单,学校责成相关部门,分头落实、 整体推进,制定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,从制度层面予以 推进落实。明确各职能部门、各院系、各学科的工作目标、绩效考核 目标,对学校学科建设的关键指标进行目标分解,落实建设主体,强 化责任倒逼机制。密切跟踪项目建设进展情况,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。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督促检查制度,推进绩效激励,按照时间节点和目标要求,确保学科建设工作顺利推进。

(四)修订管理办法

  为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,学院已制定并出台《山 东现代学院关于开展重点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》《山东现代学院“十 四五 ”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(试行)》《山东现代学院高水平学科 建设管理办法(试行)》等文件。在现有管理文件基础上,根据教育 厅有关通知精神,进行修订和完善,以规范高水平学科建设的管理工作。

(五)营造良好的学科建设氛围

  采取讲座和专题报告的形式,加强宣传和培训,提升全体教师和 各级管理干部对学科建设的认识、了解和参与,全体教师都要融入学 科建设之中,以带动交叉学科、支撑学科的协调发展,促进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山东现代学院

2022 8 30 日

版权所有: 山东现代学院-科研处
Copyright 2018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
鲁ICP备13013327号-2 技术支持:山东大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

联系电话:0531-88753589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20288号 邮编:250104